本帖最后由 墨罗汉 于 2020-11-4 11:13 编辑
非人磨墨墨磨人 瓶应未罄罍先耻 ——代《研墨机使用说明书》 前面说几句。 这款研墨机的研制是一个意外,是闲着没事找事做的产物。本不想把它商品化的,但做出来之后朋友们大力赞赏非得搞个定制,只有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了。用苏东坡老夫子的诗句作为篇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研墨机使用情况写一写,与各位丹青同好共同讨论。
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毋庸累述。 墨自诞生起,便有了研,也就有了研上运动:研墨,或叫磨墨。 研墨其时是个挺费工夫的活儿,清代以后出现了墨汁,但由于技术限制,防腐不过关,那时的墨汁是及容易变质的,因此文人墨客基本上还是手工研墨为主。 清末,随着大写意书画的兴起,书画家的用墨量大增,研墨就成了一个苦差事,甚至于有的书画家在润格里明确出“研墨费”一条。 研墨机,古代文献未见记载,近代有书画家另辟蹊径,自己研究制作出省时省力的研墨机,如唐驼、邓散木诸前辈,目前邓散木的磨墨机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 现代,墨汁的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墨汁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在仍有许多的书画家不满足于墨汁在书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坚持自己研墨。费时费力的研墨成为了书画家们爱之恨之而又欲罢不能的痛。于是现代化的电动研墨机成为了书画家们的首选。 最初,我研究这款研墨机时只是出于玩心,没当个事来做。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网上查看了各式日本、韩国、台湾、大陆制造的各式研墨机,与诸多网友交流了使用情况,反复对比讨论后认为现有磨墨机实现了磨墨的功能,却在墨锭的装夹、砚台的选用、压墨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我决定重新设计一种新结构,可最大范围的适用于传统的中国砚台、墨锭。 在各路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试制,这款研磨机最终定型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现在开始小批量的定制了。不敢说这款研磨机就是完美的,期待选用我的产品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不断完善改进。
现在就研墨机使用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 下墨与发墨 这个问题习惯手工研墨的朋友都有体会,且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下墨与发墨曾经在《书法江湖文化商城》论坛里讨论过很长的时间。同样下墨与发墨矛盾与统一的问题在使用研墨机研墨时也会出现。 用研墨机是为了快速得到墨液,这没毛病。在我试用研墨机的半年多时间里发现当研墨机转速调至最快(约80转/分钟)时,几乎都会出现“下而后发”的情况,即发墨滞后了。最典型的一次是加了30ml的水快速磨了有40分钟,感觉墨液不理想,停机后去吃饭,半个小时后再回去看时那一池的墨发成了果冻样的又浓又稠的墨,同时由于快速研墨的搅拌作用,墨液里还夹杂着很多的小气泡,总体墨质并不理想。 相反,若采用低速(约50~60转/分钟)时,研墨时间相当,却可以做到边磨边发,墨质非常好,与手工研墨相比在时间上略快一点,墨质并无差别。 所以,我认为研墨机的优点是不为快速研墨,而为解放双手。解放了双手,就可以在研墨的同时做点别的事情了。
二. 压墨、压墨力与研墨状态 研墨机采用的是类似跷跷板的结构,其压墨力来自安装在中轴上的扭转弹簧。根据我个人的研墨习惯将压墨力调整至比手工压墨力略高一点。实际使用中由于墨锭尺寸大小的区别,墨锭越大则均摊到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会越小。因此对于用大墨锭会提高研墨速度的说法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验证。 压墨力是可以调整的,但我并不建议随意调整,调整时扭转弹簧的突然释放会发生一定的危险,因此除非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或机械相关方面的能力,否则还是别自己调整了。 研墨机的结构使研墨时只有当回转圆与砚台绝对水平时,墨的研磨面才会是平的;大多数的情况下墨的研磨面是中间略微凸起的,这对下墨速度是比较有利的。 随着墨锭的损耗,还可以随时调整研墨机后的旋钮丝杆来调整研墨机的高度,以改善研墨状态。同时研墨机的结构也实现了在斜堂砚上的研墨,也是通过调整调整研墨机的高度使使连杆与砚堂成相对平行的位置就可研墨了。
三. 使用与调整 各部分结构图 操作顺序: ① 使用时,先将砚台置于底座上,用胶垫垫好砚台。 ② 注水,墨锭夹好; ③ 以一手扶住研墨机封罩后端,另一手拔出锁定销并旋转卡住;
同时扶着封罩的手慢慢释力在扭簧作用下将墨锭置于砚堂之上; 注意:一定要用手扶住机器上端,否则在拔出锁定销时,机头会在扭簧的作用下猛烈敲击下方的砚台,轻则水花四溅,重则墨汁乱飞,更严重的是敲坏你的宝贝砚台. 千万千万注意!!!
④ 旋转高度调整手轮将研墨机调整至适合高度。
⑤最后开启电源,慢慢拧动旋钮调整至适合的速度。 OK,开始研墨。 研墨结束,祗需旋转释放锁定销,用手压下研墨机尾部直到锁定销弹入锁定斜槽内即可。 然后,拧动旋钮将机器停在适合的位置。 最后关闭电源。 注意:调速旋钮可以将机器调至0速,但不能替代电源开关,所以研墨机不用时应将电源开关摁至O位以关闭电源。 四.部分机构的调整 1.研墨范围(转圈直径)的调整. 在电机转轮上预制有四个M5螺纹孔,对应不同的研墨圈大小;一般设定值都够用,若要自行调节时,可将机器高度调整至最高,机头下压从机器后下方可以看到转轮,将固定销拧下切换至相应的位置拧紧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连杆与转轮之间有调整用的减震垫片,此垫片的厚度已调整好,不得缺失或改变,否则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
2.墨夹的更换
这个很简单,只要将两个固定螺丝拧下来,换上新墨夹即可.
3.后方的电源插口/电源开关/调速旋钮 电源输入DC20V,机器配备AC100~240V转换DC24V的直流电源 调速旋钮可以调至0速,但不能替代电源开关,长时间不用时应关闭电源.
未尽事宜,随时再补充! 濡石斎 2020年7月
|